履历:杨承闳,男,台湾籍;
苏州燕园港澳台侨联考培训学校(苏州校)2012届毕业生;
2016年6月毕业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系;
辅修商务英语,获文学学士双学位;
2016年5月通过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现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媒体与设计学院,主修工业设计工程(产品与交互设计方向)。
在交大校园咖啡馆
在交大校园咖啡馆一隅有幸接受联考知本家的采访,可该从哪里说起呢——总结一下,我想我的求学经历或许就始于3个“定位”吧。
定位一:果断抉择。 清楚记得在暨南大学新传学院的毕业典礼上,我的大学导师对全体毕业生致毕业辞时说:广告学的精要,就是从“定位”开始,暨南大学4年广告学的学业生涯,教会了你们创意能力,锻炼了你们沟通能力,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你们再增强技术能力,这样的定位才是一个真正的“广告人”!
没错,大学四年的学习,课程体系既重营销,又重设计,唯独对技术方面涉猎较少,导师的提醒切中要害——就是因应了这样一句话,促使我下定决心放弃进入就业市场的念头,转而选择继续深造,弥补自己的技术短板,这是我对自己未来2年的定位——厚积,是为了薄发。
定位二:考研深造。 台湾学生在大陆考研的资讯较之陆生而言非常稀少,暨南大学整个学院就我一个台湾人在东撞西撞的搜寻港澳台生考研资讯,然而我发现的只是网路上的各种讹传、古旧的参考书和十有八九难以接通的大学电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检讨下来,自己还是犯了缺乏定位的毛病。静下心来,我把目标大学设定为上海交通大学,我想这一步应该算是我广告设计生涯中给自己所做的最精妙的一次设计吧:
第一,上海交通大学既是中国名校,又兼具地缘优势,文化产业和经济形势繁荣,非常适合创业、就业和实践。
第二,我的学术背景是文科,而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的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则是典型的技术型工科,正好契合我本科导师口中“职业广告人”的定位。
第三、交大的这个专业在本科段是需要必修高等数学的,但研究生入学考试却不需要考高等数学,我想文科生转型工科男已属惊险,再加上高数的话,我可能真的会崩溃——不修数学的交大工业设计工程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
最后,也是我的一点点私心,因为家在苏州,往返两便,毕竟“父母在不远游”嘛!
定位三:职业设计。 对于未来的职业设计,其实我有最清晰的定位:做一名有创意、擅沟通、精技术的优秀UX设计师(即user experience用户体验设计师),把台湾文创、内地文创转变为世界文创,印证自己的价值和梦想,为全球用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设计和最适宜的使用体验。
就地理方面而言,我觉得上海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竞争的城市,每天遇到的人和每天发生的事对设计师而言都是最适宜的土壤,如果可能,我想我会留在这座国际大都市发展自己未来的事业,但是我也不排斥回到台湾或者去到国外,地域不是我的首选,成长型和竞争型的企业才是我追逐的目标。
在交大南门(俗称“拖鞋门”)
接下来我谈谈我的考研简历:
我是依照“内地(祖国大陆)高校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网”的指引完成网上报名,然后在规定的时间赶到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完成现场确认手续的,整个过程非常顺利。4月,我到广州中医药大学(港澳台籍研究生考点)参加笔试。笔试分2天进行,共测试3个科目(每个科目限时120分钟),分别是:工业设计工程专业设计、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基础和英语。由于我是台湾籍考生,因此不需要测试政治科。还有就是因为没有针对性的参考书,对于专业设计、专业基础这2个科目我几乎是裸考的,不过我觉得只要有本科阶段的相关知识积累也感觉还好,试题完全可以上手,难度不大。英文科目让我联想到我在本科阶段辅修的商务英语,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难度直逼专业八级。
笔试过后就要留意目标大学的网络公告,对于达标的考生会接到面试通知。我去面试的时候,尽管做了充足的准备,可面对三位面试官的时候仍旧不免心虚。
面试前我按要求提前准备好了2份相关专业教授级别的教师推荐信。另外,为了增大录取几率,我用心准备好了在本科阶段的广告设计作品集(虽然学校没要求一定要提交作品集,但我想读设计系的话这样做应该能提高通过概率和留给面试教授深刻印象)。
实际的面试过程也确实让我步步惊心,事后回想,幸亏准备充分:除了自我介绍、查看作品集以及询问专业相关技能等常规问题外,还询问了我对未来职业规划,最后的大招则是要求我用英文回答为什么选择跨专业学习。
整个面试过程持续约20分钟。接下来便只有等待。
面试通过后不久,就会接到研究生院的录取通知书,按照指示的时间和地点办理入学注册即可。
我读的是专硕(全称是“专业型硕士”),学制为2.5年,每年学费人民币8000元,住宿费人民币1200元。平时我会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为一些企业和公司做设计,基本都把这些费用摊销掉了。
我已经是老役男了,因为学业的关系,我不得不再次申请缓征推延服兵役的时间,研硕阶段的缓征方式和本科阶段无异。
最后,我想谈一谈我读研一以后的感受:
一、对广告领域的兴趣和平时的积累救了我,光靠考前抱佛脚根本没有用,况且港澳台生根本就没有佛脚可以抱,因此本科阶段一定要把基础打牢。
二、选择一个专业一定是基于真爱,而不要先去考虑未来能否会给你带来的职业收益。
三、当你对研究生报读专业方向有所迷茫时,请记得咨询本科专业老师,他们是看的最清楚的人。
四、能够入读交大的内地生只有极稀少的名额是通过考试的方式进来的,大多数则是透过另一种更为强悍的方式入读——保研——即每间“985工程”重点本科大学各个院系的前三名,通过教授举荐直接入学。我有幸跻身其间,无比珍惜,“跟强人在一起,才能让自己更强”是我写给自己的座右铭。
五、交大是一间非常注重细节和实践的大学,学校内很多设施设备都是交大学生自己研发的,我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设计也能够在校园内出现。
六、交大会让你产生非常强烈的使命感,记得开学典礼的迎新横幅上写着“选择交大,就是选择责任”——你不觉得很难想象心中憋着一团火的人不会获得成功吗?
Copyright Notice:本文主人公独家授权联考知本家考研专栏专访,转载请注明出处。